【转载】“专家”频频倒下曝养生节目监管漏洞:多为外包制作 |
近年来,养生类电视节目异常火爆。养生电视节目的涌现,唤醒了民众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素养。但与此同时,因养生行业鱼龙混杂,市场监督体系有待完善,而普通老百姓对健康知识和信息还缺乏判断力,使得不少人对养生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如何才能避免良莠不齐的养生节目误导公众甚至危害公众的健康?这一问题,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列入考虑范围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在某电视台养生类栏目近日的一期节目中,一位养生专家表示,炒菜时过早放盐会让氯化钠中的氯挥发出去,只剩下钠。这一观点被网友认为是违反化学常识。事后,这位专家亲口承认,炒菜过早放盐氯会挥发是自己推测的。 如今,许多观众打开电视屏幕会发现,大大小小的电视台都在播出各类养生节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收看这类节目,但充斥屏幕的养生节目质量却是良莠不齐。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养生市场的形成,更是毁誉参半。 收视率压力下养生节目泛滥 记者注意到,受到广泛质疑的“盐”理论出自一段“炒菜出锅之前再放盐”的网络视频,而该视频又出自某电视台养生类节目。 视频显示,当上述节目进行至8分钟时,现场专家“中国科学院教授金峰(节目字幕标注,正确应为金锋)”说,“炒菜的时候如果过早地放盐和酱油,都可以让里边的氯化钠的氯挥发出去,就剩下钠了……” 短短几天之内,上述言论的截图及视频被转发上万次。很多网友认为该专家的观点违反化学常识,甚至有人戏称,“我的化学白学了”。 针对视频中的观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氯化钠是非常稳定的化合物,熔点为801℃,烹调温度在200℃左右,在该环境下氯化钠不会分解,氯挥发的情况也不会发生,且钠是极其活泼的金属,遇水会立即生成氢氧化钠,不可能只剩下钠。 之后,《健康之路》栏目组工作人员表示,这期节目是由外包的委托公司制作的,专家是由委托公司找的。 安徽广播电视台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目前国内的养生类节目已超过上百档。以往打开电视,黄金时段大多被新闻类节目和热播电视剧占据。可现在,养生类节目异军突起,不仅占据了不少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有些还把它当成“收视率救星”。而且,只要和养生沾边的节目,哪怕在非黄金时间播出甚至重播,也有无数老老少少的“粉丝”在电视机前虔诚等候。 “来自收视率的压力太大,所以电视台热衷于播养生节目。养生专家的走火,电视台所起的作用很大。”湖南电广传媒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 “对于一些权威的电视台来说,在做这样的养生节目的时候除了广告利益以外,应该要考虑节目内容的审查,建立制作后的事后审查机制。考虑到现在的电视养生节目不是直播,而是录播,就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对节目中的专业知识进行审查。不能一味地追求收视率,不能再造一个伪养生专家‘张悟本’出来。如果节目中需要生活常识以外的专业判断,应该请求另外的专家把关。”北京市律协政府法律顾问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峻铭说,在做这样的节目前,应当和请来的专家签订一个协议,养生专家承诺对自己所发表的养生言论负法律责任。节目组应当谨慎聘任有正式医学背景的专家,或者有针对性专业知识的专家来做栏目的审查。 养生爱好者支撑养生节目 对于如何辨别养生的真与假,安徽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表示,据观察,伪养生专家一般有几种歪招。他们一般会伪造出身,自称名医之后;然后根据人们容易接受的健康观点,从传统文化中牵强附会一些东西,建立自己的“养生理论”;在“理论”中,必然有些“惊雷滚滚”的观点,如“吃辣椒致癌”、“牛奶是牛喝的”等,震慑受众;随之提供“独门养生秘方”,但这些秘方必然过程复杂、不易操作,作为实践不成功的借口;其间掺杂一些晦涩的学术名词混淆视听;一旦从“专家”升级成“大师”,必然要弄更邪门的“妙方”,如“吃泥鳅祛肝火”等,吸引“铁杆粉丝”;最后以响亮的口号打出自己的品牌,如“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之类。 支撑着泛滥成灾的养生节目的,是一个巨大的养生市场,以及无数对此痴狂成迷的养生爱好者。 “我是去年10月份买的几本某老师所著的书,当时真是每天如饥似渴地阅读,感觉如获珍宝。还买了很多套送给朋友家人,我是这样认为的,送礼不如送健康。之后,我开始调制书里面所介绍的固元膏。”一名养生爱好者成琳向记者描述了她的养生历程。 成琳告诉记者,制作好固元膏,她又从网上买了一些当归,送到药房制成当归胶囊,每天吃六粒,再加两勺固元膏,基本做到天天泡脚,一礼拜两次的艾叶水泡脚…… “现在,我只要遇到朋友或同事就介绍某老师,他们都说我着魔了。着魔就着魔,这样的魔我觉得幸福。”成琳说。 光怪陆离的养生“江湖” 上述养生之道,外人觉得莫名其妙,但当局者却乐此不疲。 记者注意到,被成琳信奉若神的某老师曾凭借一本养生书长期蝉联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但是,不久前,有媒体曝光称某老师至今仍是初级护士。对于某老师的书,网友则戏称为“杂志、报纸上中医小方子的剪报集”,“可以说是将大众杂志上的科普文章、一些医学杂志文章、小报医药广告、她自己的胡思乱想拼凑在一起的一个糊涂汤”。 除了某老师外,在养生“江湖”上叫得响字号的有:“芒硝治百病”的胡万林、“山药薏米王子”中里巴人、“中医养生界于丹”曲黎敏、“断食排毒法”林海峰、“京城太医”刘弘章、“养生怪杰”魏伟、“排毒教父”林光常等。 在一个又一个的养生明星崛起的同时,陆续倒下的养生“专家”也为数不少。 曾以“排毒教父”而声名鹊起的所谓台湾专家林光常就因电视而火遍大江南北。“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一天一个鸡蛋,后果就是心脏病”皆是林光常的惊人之语。但最终他因营养餐害人致死被台湾警方逮捕,被判处7年****。事实证明,这个有着博士光环,有海外求学经历的专家只是一个具备中专文化水平的骗子。 而头顶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重庆道教协会副会长、缙云山绍龙观住持以及重庆市政协委员等诸多头衔的李一,堪称国内养生文化的主流代表之一,其忠实信徒中不乏来自社会精英阶层的人士,但他的最终结果还是被警方带走。 在如此众多的养生学说中,究竟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养生学说是农业社会经验医学的衍生物,精华和糟粕共存。目前市场上打着养生旗号圈钱的人兜售的大多是应该倒掉的“洗澡水”,并非真正的传统养生精华。今天的科学证据给人们提供了合理搭配、平衡膳食的科学指南,人们如果不按照科学指南去做,而去听信某些人的花言巧语,这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增加患病和死亡几率的健康危险因素。 养生市场监管存空白 “对于一些养生专家的这种不实言论应当追究何种法律责任很难说,因为无法确定是否有、有多少观众因为这种言论造成了事实损害,这样就很难界定赔偿问题。”张峻铭说。 对此,卫生法专家卓小勤呼吁政府加强对养生节目的监管力度。“比如一些地方台制作养生节目可能带有广告性质,是为了产品或者商家的广告宣传,这个应该严格禁止;但不是说权威媒体的制作就不会有差错,也同样需要介入监管。当下老百姓对这种养生、保健类知识的需求持续增长,对相关电视节目的关注度也提升了,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这样有利民生的电视节目的项目投入,真正做出有质量的电视养生节目,电视台也可以利用政府的支持将节目形成一个品牌,在民众中树立权威性。” 卓小勤还认为,卫生部应该有认证制度来保证专家的资质、水平。新闻单位可以要求卫生部门提供一个通过认证的专家名单,或者请相关学术团体比如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等医务界最权威的团体来提供这个名单会更准确一些。因为新闻单位如果不了解专家情况,就可能会出现误请伪专家的现象,就像之前的“张悟本”事件。 就养生市场的监管而言,目前同样是一个空白。 “我国目前专门针对养生保健的监管确实存在着一定空白,卫生监督部门也曾表示,非法行医是指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质的人擅自从事医疗活动,例如开具处方药等。显然,很多养生行为不在卫生部门的监管之列。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养生保健的监管应当由卫生部来负责牵头和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更为合适,也可以通过与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治理养生保健市场,明确各自的审批或监管责任。”张峻铭说。 转自法制日报 |
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综合楼二楼